六安 书写碧水文章 绿水生金惠民生
近年来,六安市各级水利部门循着“守护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的路径创新实践,以幸福河湖建设、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抓手,让“两山”理念成为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淠河湿地公园
碧水安澜 幸福河湖焕新颜
傍晚,淠河湿地公园草木葱茏,白鹭掠水而过,树荫筛下斑驳光影;西淠河畔的独山镇南焦湾村红露营公园里,市民休闲娱乐,尽享清凉。从横排头到响洪甸,青山蜿蜒、河水清澈,大美西淠河的生机与活力尽收眼底。
“西淠河综合治理工程累计投入12.39亿元,打造出集防洪保安、水源保护、生态修复、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于一体的幸福河湖。”裕安区水利局河长制工作站负责人林纲介绍。作为淠河主要支流,西淠河曾孕育红色革命火种,如今已是安徽省幸福河湖建设的典范。听山歌、观水景、闻茶香,西淠河“颜值”提升的同时,经济“价值”也持续释放——年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直接贡献经济效益上亿元。沿岸散落的美丽景点,既激活了城乡之美,更点亮了六安人的幸福生活。
“近年来,市水利局坚决落实中央及省水利工作部署,大力弘扬淠史杭精神,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啃下河湖治理的‘硬骨头’,以淠河为代表的河流实现‘颜值’‘气质’双提升。”六安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袁绪汉介绍,该市坚持规划引领,市级财政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编制重点流域规划,系统推进河湖治理。通过清淤疏浚、生态护坡、水系绿化等综合措施,淠河已焕发新姿,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动脉”。
治理后的西淠河独山老大桥上游段
活水赋能 智慧改革探新路
今年夏季,金安区东桥镇何山村的冯郢渡槽清水潺潺——这条沉寂近30年的水利设施,重新焕发生机。“你看,今年水稻长势多好。”村党支部书记李绪国走在田埂上,满面笑容,“往年高温天,村里早就闹水荒。如今智慧灌区建成,用水再也不愁。”
作为安徽省唯一入选水利部“双试点”的县区,金安区通过建设高标准灌排体系,节水率提升20%以上。信息化手段打造的智慧灌区,让精准计量、手机遥控灌溉成为现实,“沉睡”的水资源被激活为流动资产。
六安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达89.11亿立方米,是合肥、淮南等地的重要水源地。该市创新推进水价水权改革,引入“节水贷”“取水贷”等金融工具,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水资源管理。自2020年完成全省首宗水权交易以来,全市已累计完成水权交易140宗,交易水量4208万立方米,实现了水资源优化配置和价值转化。
淠史杭现代化灌区建设金安试点项目
清水生金 绿色发展谱新篇
金寨县高湾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区内,古树参天,村容整洁,溪流清澈,梯田如画——这里不仅生态优美,更蕴藏着发展的喜悦。
2024年12月27日,安徽省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在此落地并完成资金支付:高湾小流域9.95万吨碳汇量以81元/吨的价格成交,总价达805.89万元,创下全国水土保持碳汇项目成交总价最大、单价最高的纪录。“碳汇”一时间成了村里的热词。
“电话接不停,好多人来打听碳汇交易是怎么回事。”高湾村村民付启胜亲眼见证了家乡的变化,“以前只在网上听说‘卖空气’,没想到真发生在自己身上。”
从2009年10月起,高湾小流域陆续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累计投入654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87平方公里。通过坡改梯、营造水土保持经济林等措施,项目区植被覆盖率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实现了治山治水、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多赢。如今,该小流域水土保持率达81.63%,水土流失面积与强度“双下降”,也孕育出更多碳汇量。村民们把山林看得更重了——因为这里的好空气已被“明码标价”,青山不仅有“高颜值”,还有了“高附加值”。
同样因小流域治理焕发新生的还有霍山县。该县坚持“生态立县”战略,恪守“污染不进霍山”底线,大力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网上卖货”逐渐成为群众致富新路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饭碗”。
霍山县但家庙河
近年来,六安市累计投资3.75亿元,实施36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十四五”期间,累计减少水土流失面积612.24平方公里。皖西大地上,一幅生态与经济共赢的绿色画卷正徐徐展开,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