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粮食丰收蓄足“水动力”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安徽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12 14:48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在六安,淠史杭灌区滋养了全市近500万亩良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六成以上。灌区的现代化建设,成为老区粮食和重要农作物生产的“压舱石”。今年上半年,六安市农业总产值187.8亿元,增长4.4%,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三。

作为农业大市,六安市持续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融合发展,今年将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28.4万亩左右,全年粮食播种面积917.87万亩以上,力争实现粮食总产量72.97亿斤以上,为江淮粮仓丰收作出老区贡献。

8月初,骄阳似火,在金安区东桥镇何山村,近30年不曾通水的冯郢渡槽如今流水潺潺。“今年水稻长得漂亮,前几天地里才浇了第3遍水。”种粮大户徐瑞昌行走在田埂上,望着眼前连绵的青翠稻田笑着说,“搁前几年,像这种天气,咱们村早就没水浇地了;如今智慧化灌区建设好了,村里的犄角旮旯也能用上水。”

“过去农业灌溉用水主要依靠冯郢支渠和王大塘支渠,一旦遇到了旱情,我们必然用水困难。”何山村党支部书记李绪国告诉记者,2024年该村被列为智慧灌区先导区,率先开展灌区特许经营试点。过去被缺水困扰的何山村,如今信心满满地追逐着“金色何山,万亩良田”的愿景。

金安区地处淠史杭灌区腹地,2024年6月,淠史杭灌区(金安灌片)入选第二批全国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名单。“我区每年可利用水资源为4.6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72%,勉强维持用水平衡。”金安区水利局总工程师张应文说,推动现代化灌区建设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有利于保障全区水资源合理有序利用。

围绕境内“1总6干53支”渠网体系,该区确立了“一轴两翼、淠杭互济、三区五网、运管双强”的总体格局,以提升灌区的标准化、集约化、生态化、产业化、智能化为目标,形成从水源到田间完善的灌排和管理体系,全域打造现代化灌区与高标准农田示范样板。

在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方面,金安区形成多项机制,引领现代化灌区运作。张应文介绍,按照“节水优先”要求,目前已完成全区60多万个田块、281个行政村和部分粮食种植大户的初始水权分配与赋权,做到“以地定权,权随地走”,并以农业用水权的登记和权证发放为突破口,严格实施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激发各方主动参与用水权市场建设运用,推动水资源向水资产转变。

“节约的水可以在全国水权平台交易获利,这有助于激励粮食生产者节约用水。”张应文说,今年以来,该区在全国水权平台完成水权交易91笔,总量达527万立方米。

“过去大水漫灌,一亩地要浇500立方米水,浪费了不少。通过现代化灌区建设,每亩田的用水确权为233立方米。今年旱情比较严重,但我们村用水始终不缺,我的4000多亩地节约了14万立方米水,卖了5600元呢。”徐瑞昌说。

为了解决农田水利工程重建轻管以及部分建设资金短缺的困难,金安区探索在现代化高效节水灌区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采用特许经营模式,引入南水北调集团作为社会资本参与试点项目的投建运管,负责金安灌片现代化灌区建设、管理和运营。

“通过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现代化灌区建设,我们努力攻克农业水利‘最后一米’的灌溉难题,开辟灌区发展的新路径。”张应文说。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