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的增值之旅
——金安区深化农业水价水权综合改革探访
编者按:去年,金安区被列为水利部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双试点县区,系安徽省唯一,一场关乎农业命脉与乡村振兴的深刻变革就此展开。如今,淠河水带着“身份证”穿越大别山,手机遥控灌溉系统成为田间“新农具”,“沉睡水”变成了流动的资产,“水改革”正让这里的每一滴水、每一寸土地、每一位农民的生活悄然发生改变。
市场的“指挥棒”一挥,淠河水就从金安区的农田里“抬腿”,跨越大别山,在裕安区的工厂里落了脚。
近日,位于裕安区的六安市华伟羽绒制品有限公司成功购入金安区15万立方米水量。这是我省首个“跨行业+跨县区”农业用水权交易,这笔交易不仅让裕安企业用上金安的“生态水”,更为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注入新动能。
交易的一小步,是改革的一大步,从“水困局”到“水机遇”,从“水资源”到“水资产”,在这里,每一滴水都值得精打细算,提升价值。
(一)
过去庄稼靠天收,如今轻点手机,远程遥控,就能实现精准滴灌。
长夏初醒,万物繁茂,小麦拔节抽穗,油菜籽粒饱满,皖西大地广袤的田野上,每一寸土地都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往年,咱村是看不到这片麦浪的,水的问题解决后,给村子注入了无限生机。”东桥镇何山村“80后”党支部书记李绪国是土生土长的何山村人,对家乡的变化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何山村位于金安区的东北角,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区,也处在淠史杭灌区的“水尾”。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这个村曾经一度落入“庄稼靠天收、灌溉全靠雨”的窘境,粮食生产得不到根本保障。
“咱村冯郢支渠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当时给农业灌溉用水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后来随着资金短缺、渠道年久失修,以致于不能完全发挥作用。”李绪国告诉记者,前些年何山村曾一度陷入水利设施陈旧、管护费用不足、输水不畅、缺水严重的境地,迫切需要加强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引水条件。
作为改革先行示范的先导区,何山村承载着创新与突破的重任。2024年,何山先导区率先开展特许经营模式试点,引入中国南水北调集团牵头的社会资本方,组建六安灌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参与何山村的水利建设和后续管理,共同探索“水农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以水利设施完善带动农业增收,以农业收益增值反哺水利投资,促进灌区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减少政府重复投资,提高粮食产能。
“这次改革,让我们村的灌区建设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在上门郢村民组,李绪国指着远处的麦田说,“这片受益最大,原来完全望天收,像今年这种干旱的天气,你是看不到这片麦浪的,如今这里每一片粮田都有了灌溉设施,手机上轻轻一点,闸门就能实时开启,远程遥控,精准滴灌,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微风摇曳着麦浪仿若金色的海洋,李绪国欣慰又自豪,“我们建成了从水源到田间的高标准灌排体系,旱能灌、涝能排,节水率提升20%以上,还引入了信息化手段,建设智慧灌区,实现精准计量、智能管控。现如今,水通渠畅,直达田头。”
(二)
从此,每一滴水都有了“身份证”。
“滴答……”4月底,随着最后一张电子用水权证录入系统,金安区20个乡镇(街)281个行政村2.4亿立方米水资源完成资产化蝶变。与此同时,51个行政村、1个种植大户同步启动首批水权回购交易,265万立方米“沉睡水”变成“流动的资产”,金安区深化农业水价水权综合改革正式迈入市场化新阶段。
“你看,这就是我们的《安徽省水资源使用权证》,是全省第一本农业用水权证,从此,村里的每一滴水都有了‘身份证’。”李绪国底气满满:“这也是我们何山村水权交易的入场券。”
作为农业大区,水是金安的灵魂,但同时也是农业发展的最大掣肘。为告别“大锅水”,金安区以水利部深化农业水价水权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工作思路,组织6个调研组,对淠史杭灌区金安灌片内的20个乡(镇、街)、320个涉农村、1690个放水口、2350个灌溉单元,进行了3轮系统调查,构建了“六项机制”“七个办法”政策框架,覆盖水权分配、水价核定、计量收费、节水激励等全流程。同时,以“四水四定”为纲,构建“区级统筹定总量、乡镇分水到田块、村级配水到农户”三级确权体系,科学核定确权灌溉面积和水量,将全区农业用水“化整为零”,精准分解至村集体和具备条件的种植大户,实现“总量管控、定额到村”。截至4月中旬,全区共计确权281个行政村,受益灌溉面积100.47万亩,用水权分配量达2.4亿立方米,发放农业用水权证351本,实现电子用水权证发放率100%,达到“一村一证、一户一码”。
“我们全区6条干渠297座放水涵闸、52条支渠、分支渠和125个村级断面全部安装了计量设施,全面实现计量到村。”金安区水利局总工程师张应文表示,用水权证不仅是用水额度,更是一张“绿色存折”——超用需购买,节约可交易。“确权让每一滴水都有了‘身份证’,保障每滴水都用得明、管得清。下一步,就是搭建水权交易‘一张网’,让每一滴水‘活’起来。”
(三)
改革,让水资源变成“水资产”,又成为“水存折”。
一条条新整修的水渠延伸到何山村田间地头,11200多亩土地配套修建了2条支渠、70多公里田间渠系、19座智慧化泵站,安装了智慧感知和精准用水设施,通过数字灌区系统实现灌溉用水全周期智能管控。“过去浇地用水凭经验,现在用水看权证,用多少水就给多少钱,后期还有人管护,节约成本又省时省工。”流转了3000亩地的何山村种粮大户徐瑞昌道出了改革带来的直观变化,“往年村里渠道不给力,往往是上游漫灌,浪费水,下游缺水,干着急,现在可好了,田间连‘云端’、遥控‘水龙头’,水用得省事又舒心,省下的还能换钱,这就相当于有了个‘水存折’,谁还舍得浪费呢?”用水权证的颁发,不仅让农户“用水有数”,更激发了节水内生动力,为后续水权交易奠定坚实基础。
“过去按亩均摊,用多用少都一样,现在按量计收,多用多收,少用少收。其实水权是无偿赋予的,与实缴水费无直接关系,节余了可交易,增加收入。”金安区水利局水资源管理股工作人员刘自豪给记者算了笔账,改革后计量点水量233m3/亩,定额内水价0.132元/m3由政府补贴0.056元/m3,折算13元/亩,用水户实际支付水费0.076元/m3,折算17.7元/亩;相对改革前毛水量计算的话,用水户实际支付水费应为351m3/亩×0.056元/m3=19.66元/亩,低于改革前应付水费。改革前水费未按实际成本收缴,仅够支付淠史杭总局的原水费,造成大部分水工程管护缺位;改革后通过政府补贴,水费基本达到工程运行维护成本水平,采用社会化、专业化管护,保障水工程持续良性运行。“改革后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恢复改善灌溉面积,灌区受益范围增大,粮食增产增收,效益凸显。比如,椿树二级站东西支渠近30年未通水,抓住本次试点机遇,投资2000多万元,恢复建设渠道13公里,恢复宋大郢、椿洪等4个村灌溉面积近2万亩,受益人口达1.3万。”刘自豪坦言,水利工程的修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受益远不止眼下。
确权是基础,交易是关键。水权改革既要让每滴水“活起来”,更要让它“流得远”。小到支渠灌域、县域内部,大到跨渠系、跨区域,从农业到工业,从闲置到收储再分配……在金安,用市场的思维、意识破解用水瓶颈已深入人心,且经验越来越丰富。截至4月底,全区累计完成农业用水权交易14笔,每笔交易均实现“当日申请、当日审批”;交易水量110.2万立方米,单笔最大交易水量20万立方米,惠及建筑、搅拌站、羽绒生产多个行业,为区域工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交易总金额达14.828万元,交易收益将全部用于区域水利工程运维管护,真正实现“农业节水—工业反哺”的双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