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孙学龙:筑牢水利“堤坝” 守护经济“方舟”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人民数字联播网 发布时间:2025-03-14 08:04
字号:


人民数字联播网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现代化灌区建设,推进退化耕地治理。”来自水利大市安徽六安的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副主委、六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孙学龙对此尤为关注。

六安市治水历史跨越千年,早在先秦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在此修建水门塘。新中国成立后,六安以“新中国第一坝”佛子岭水库为起点,开启了大规模治淮工程。

孙学龙介绍,六安市目前在册水库有1156座,拥有特大型灌区1处、中型灌区34处、农饮集中供水工程625处;小水电站208座,装机容量50.9万千瓦。这些水利工程建设运营,为六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科学谋划水网体系

六安襟江带淮、承东启西,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区,淮河干流穿境而过,江淮分水岭横贯全市,是典型的孕灾区。

针对这一情况,六安市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编制六安现代水网建设规划、淠河等4条主要河流流域综合治理规划。

“系统谋划了一大批立足当下、事关长远的基础性水利工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孙学龙说,目前已有358个项目被列入省级水网规划,总投资达753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为加快水网建设步伐,六安市主动作为,积极牵头开展了一批跨市域、跨流域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其中,安徽省重要行蓄洪区建设、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2个项目属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总投资达150多亿元,项目覆盖6个市20余个县区,治理范围4700平方公里,工程内容复杂、前置专题多、审批层级高,通过并联报批、压茬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时间大大压缩,两个重大项目相继在2022年、2023年开工。据了解,该2个项目建成后,可有效保障行蓄洪区范围内15万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对保障淮河流域防洪安全、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持续扩大水利投资

千方百计筹集建设资金,不断加大水利投资力度,为经济增长注入澎湃动力,为民生福祉筑牢坚实堤坝。

2024年六安市共争取国债资金31.31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7.28亿元、中央水利发展资金1.78亿元,全年完成水利投资70亿元,位居全省第一,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与此同时,六安市积极探索投融资新模式,组建3家水利投融资平台,通过盘活水利资产引入社会资本,有效拓宽了水利建设资金来源。

“特别是与国有企业深度合作,成功引入南水北调集团参与淠史杭灌区现代化建设,采用特许经营模式,实现投资、建设、运行、管护一体化推进。”孙学龙介绍,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运营,探索出“水农融合”发展新模式,为水利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孙学龙表示,通过“两手发力”,六安市不仅大幅提升了水利建设的资金保障能力,还为全省乃至全国水利投融资创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着力提升建设质效

高质量的水利工程是其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六安市深谙此理,始终将水利工程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高度重视、高位推动。

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研究制定《推动全市水利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并成立水利工程建设领导组,建立定期调度工作机制,确保水利工程建设高效推进。

同时,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制定出台《水利工程综合稽查办法》,修订完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实施办法》,进一步压紧压实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和水利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

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六安市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显著提升,近三年水利工程质量考核均位居全省前列,为全市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接下来,六安市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水利事业发展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支撑。”孙学龙说。

六安市立足自身丰富的水资源与独特的地理环境,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从防洪减灾、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等多维度发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六安特色的水利高质量发展之路。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