淠河:从历史走来 向未来奔去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中国水利报 发布时间:2024-07-05 17:04
字号:

□ 张月蓉

今年,安徽省水利厅正在编制《中国名水志·淠河志》,为更好地摸清流域情况,真实客观编制志书,调研组沿淠河顺流而下,先后深入响洪甸水库、淠河灌区横排头渠首水利枢纽工程、淠河国家湿地公园、六安市城南水利枢纽工程、佛子岭水库、磨子潭水库等地收集资料、实地走访。


降洪伏旱保安澜


淠河是淮河南岸的一级支流,位于安徽西部,全长253公里,水系丰富,有大小河流40余条。

自古云:淠河不宁,六安不安。据史料记载,淠河流域洪旱频发,有雨即涝,无雨即旱,水来成河,水去成滩,百姓苦不堪言。

新中国治淮事业的开始,就是在淠河上建设佛子岭水库。之后,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坝”的佛子岭水库、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等半径同圆心混凝土重力拱坝的响洪甸水库、新中国第一座混凝土双支墩肋墩坝的磨子潭水库、安徽省第一座百米高坝的白莲崖水库等陆续竣工,坐落于淠河之上,将千百年来狂放不羁的洪水,拦蓄在大别山宽广的怀抱中。

如今,站在佛子岭水库大坝上,碧波荡漾,青山逶迤,远处群树错落处是一畦一畦的菜园,层次分明地种植着不同的农作物。外形优雅的连拱坝,有着傲然于世的惊艳之美,是水利工程与建筑美学的完美结合,它以非凡的仪态矗立在江淮大地上,见证着淠河在时代画卷里的新形象。

在余晖晚照中,遥想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四方云集而来的建设者们,披星戴月,战天斗地。在一无资料、二无经验的情况下,他们夜以继日地挖掘土方,工地上运土石的小车,穿梭不停;绑钢筋、支模板、浇捣混凝土,人人争先恐后,挥汗如雨;白天施工、夜里学习,工地上建起“佛子岭大学”,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技术全面、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


饮水思源慎勿忘


东、西淠河离开大别山的水库,携着清凉的河水,在横排头上游两河口短暂交汇,又在淠史杭的横排头水利枢纽,分成六安人口中的新淠河和老淠河。

横排头枢纽工程为淠史杭灌区淠河灌区渠首,长500米、高7.75米的溢流坝横卧于淠河出山口处,拦蓄上游响洪甸、佛子岭、磨子潭及水库以下至渠首4370平方公里的来水。1958年8月19日,皖西儿女在横排头工地开挖了建设淠史杭工程的第一锹土,自此拉开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淠史杭工程的序幕。

1972年年底,淠史杭主体工程及分干渠以上渠道均已建成通水,灌溉面积达744万亩,标志着淠史杭工程基本完工。横排头枢纽工程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业增收。

近年来,除了防汛、灌溉,横排头枢纽工程又多了一项生态补水的功能。今天,当站在横排头进水闸上举目远眺,人工新湖烟波浩渺,水利工程宏伟壮观,山水景色清新秀美。不远处的淠河国家湿地公园水草丰美、飞鸟翔集。

一大批水库的修建和淠史杭灌区的建成,使六安大地彻底告别了水旱频仍,风调雨顺、百姓康宁的梦想照进现实。


奔流不息展新貌


出现“淠”字的文献,已知最早的是《诗经·小雅·小弁》:“萑(丸)苇淠淠。”意为河边的芦苇多么茂盛。当沿着老淠河顺流而下,来到寿县正阳关镇附近的淠河入淮口,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萑(丸)苇淠淠”的景象。

通过无人机航拍,俯瞰淠水与淮水交汇的一刹那,淠水清澈、细弱,淮水浑浊、宽厚,如同母子相抱,这样的结束不仅是回归,也是另一个水声滔滔的开始。

“两河交融”曾塑造了淠河沿岸城镇的辉煌。地处淮河、颍河、淠河三条河流交汇处的正阳关镇,古时是淮河中游重要的水运枢纽,素有“七十二水通正阳”之说。明成化年间,这里得水运之利,仰舟楫之便,成为盛极一时的淮上重镇。

如今,车水马龙的繁华已在时光淘洗中黯淡下去。行走在正阳关古镇,感觉到难得的寂静,不时进入到历史的回忆之中。

古镇的主街不长,由南门而出可看到门内额题字为“解阜”,外额题字“淮南古镇”。“解阜”出自舜帝《南风歌》,意为做官者如同阵阵南风,解除百姓愁苦,丰富百姓财物,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

淠河将岁月的滚滚潮水沉淀在这座安静的小城,但无论时代怎样发展,仁政爱民永远都是中华文化里最动人的篇章。

站在正阳关镇外淠河堤防上,看着淠河一路奔流、绵延不息,仿佛是一场逐渐成长的旅程,江河滔滔,由此变得更加开阔、更加自由、更加丰沛。在众多水利工程的守卫下,淠河这条非涝即旱的大河,蜕变为一条慈祥之河、兴利之河。

眼看夕阳余晖穿破云层,金光铺满河面,从历史走来、向未来奔去的感慨,充盈心怀。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