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淮水安澜 保障百姓安居

——安徽省扎实推进沿淮行蓄洪区安全建设与管理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中国水利报 发布时间:2023-09-11 17:24
字号:

秋风和煦,天空晴朗。记者近日走进安徽省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工程霍邱段、裕安段施工现场,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工人们铆足干劲、争分夺秒,项目建设“进度条”不断刷新。新修的堤防犹如一条手臂,将村庄挽入臂弯,守护一方百姓安澜。

安徽省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工程是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通过新建保庄圩、庄台、排灌泵站,加固堤防,建设深水区溢流堰等,完善蒙洼、城西湖、城东湖等省内淮河干流9处重要行蓄洪区安全建设体系。

“近年来,安徽通过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科学研判雨情水情,有力有序调度运用行蓄洪区,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水对全流域的整体影响。同时,按照‘聚焦安全,因地制宜,分区施策,近远结合’的原则,加快蓄滞洪区布局优化调整,实施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改善行蓄洪区内居民生活生产条件,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安徽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

高位部署推动 着力破解流域防洪难题

淮河曾经独流入海,但历史上黄河夺淮,淤塞了淮河尾闾,抬高了淮河河床,导致淮河下泄不畅,淮河中下游水灾频发,水患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淮河治理,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在建设山区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堤防、开挖分洪河道的同时,陆续建设了一批行蓄洪区分蓄淮河洪水,同时蓄滞洪区内安全建设也从治淮初期开展。行蓄洪区作为淮河流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流域防洪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安徽处于淮河中游,洪涝灾害频繁。给洪水以出路和空间,破解尾闾不畅的痛点,是一代代安徽水利人接续奋斗的目标。

安徽省淮河现存16处行蓄洪区,占全国行蓄洪区总数近1/6,累计启用130多次,构筑起流域重要的防洪安全屏障。在历次运用过程中,工程调度及时顺畅,区内群众转移安置平稳有序,基本实现了“分得进、蓄得住、退得出”的要求,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防洪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8月调研蒙洼蓄滞洪区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必须以确保行蓄洪功能作为前提。2023年7月12日,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国英主持召开专题办公会议,研究强化蓄滞洪区建设管理工作,要求加强蓄滞洪区常态化建设和管理,坚决守住流域防洪安全防线。安徽按照党中央、水利部有关决策部署,扎实推进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做好蓄滞洪区运行、移民补偿等工作,确保充分发挥蓄滞洪区作用的同时保障群众安全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 完善行蓄洪区启用管理机制

行蓄洪区是防洪工程体系的“底牌”。安徽省行蓄洪区数量多、面积大、居住人口多、进洪频繁。省内共有国家级行蓄洪区21处,其中淮河流域16处包含淮河干流15处、支流奎濉河1处。

面临复杂多变的雨情汛情和一次又一次洪峰考验,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安徽省不断完善行蓄洪区运用预案,探索运用做法,科学调度运用行蓄洪区,充分发挥治淮工程的功能作用,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在启用行蓄洪区方面,我们建立了行蓄洪区运用预案体系和分洪闸控制运用办法,探索运用‘两通知一命令’工作做法。”安徽省水利厅有关工作人员介绍。一般在行蓄洪区运用控制站点达警戒水位,预报达到保证水位(或运用水位)1~2天前,发出做好行蓄洪区运用准备紧急通知;在预报要超运用水位,留有6~12小时以上提前量发出限时做好行蓄洪区运用准备的紧急通知;特殊情况下,若汛情发展较快,如2020年,相关准备时间则需进一步压缩;在相关参照站达运用水位后,结合具体工情,科学研判,下达行蓄洪区运用命令。

同时,建立众多水文自动测报站点和相应的数据管理系统,搭建各级防汛指挥平台,结合流域特征构建相应的行蓄洪区洪水风险图体系,研发“安徽省淮河洪水及行蓄洪区调度决策风险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系统……安徽省根据雨水情、工情、运用效果、人员转移、运用救灾等因素全面考虑,安全有效运用蓄滞洪区,保障重点地区、重要城市防洪安全,最大程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行蓄洪区运用补偿资金发放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不仅是关系到行洪区内居民切身利益的大事,而且也是关系到行洪区社会稳定的大事。成立行蓄洪区运用补偿工作领导小组、选派第三方专业机构配合开展现场核实评估……在水利部指导下,安徽省水利厅在资金申报安排、补偿方案编制、核查表格制作、补偿标准和审核办法制订等方面精心谋划,确保补偿资金及时、准确、足额地发放到群众手中,切实维护相关群众利益。

增强“蓄”“泄”能力 持续推进安全工程建设

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始于1950年,经多年建设,蓄滞洪区与水库、河道堤防和调蓄湖泊共同组成防洪工程体系,在蓄滞洪区充分运用的情况下,可防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

安徽省淮河流域现有重要行蓄洪区9处,其中6处建有保庄圩22座。淮河干流低标准行蓄洪区低洼地群众安全问题基本解决,行蓄洪撤退道路网初步形成,行蓄洪区内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尽管如此,淮河干流行蓄洪区仍面临进退洪设施不完善、安全建设标准低、管理滞后、保庄圩内生活及生产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加快行蓄洪区工程及安全设施建设,形成工程完善、调控灵活、运用自如的行蓄洪区成为破题之道。

目前,淮干蚌埠-浮山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已完工,淮干正阳关-峡山口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淮干王家坝-临淮岗段行洪区调整及河道整治工程、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工程正在加快实施,淮河流域一般行蓄洪区建设工程、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工程今年已开工建设。

随着一项项工程完工并发挥效益,将保障行蓄洪区在不启用时,低洼地区涝水排得出、洪水防得住;在行蓄洪区启用时,能实现及时、有效、灵活运用,群众能够安全避洪、及时撤退;蓄洪区退水后,低洼地积水能及时排出,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快灾后恢复重建。

“下一步,安徽将加快蓄滞洪区布局优化调整,实施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确保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关键作用。通过行洪区调整与建设,巩固干流设计泄洪能力,扩大中小洪水排泄通道,保障行洪区及时有效安全运用;通过新建保庄圩(安全区)、居民迁建等措施,全面保障行蓄洪区内居民防洪安全;通过堤防加固、排涝泵站建设,安全区(保庄圩)防洪排涝能力全面达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安徽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同时,通过实施淮河干流峡山口至涡河口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等一系列工程,增强洪水调蓄能力,确保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并为蓄水利用和湿地修复创造条件。”(本报记者 田慧莹 吴晓珺 通讯员 吕红雨)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