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门前有条“幸福河”
——解码但家庙河的全国幸福河湖之路
治理后的霍山县但家庙河下符桥段,成了村民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董昌忠 摄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雨如丝,霍山县但家庙河就像一个文静婉约的小家碧玉,清波荡漾,微风沁心,远山含黛,美好沉浸。
“我们家门口的但家庙河出名啦,我还去新华社为家乡河演讲了呢。”不久前,我市但家庙河(霍山县段)入选了全国2024年幸福河湖优秀案例,为全省唯一上榜河流。56岁的李良森是土生土长的下符桥镇圣人山村村民,在他的心目中,但家庙河不仅是门前流淌的那条河,也是祖祖辈辈的家乡河,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情感。“真没想到,我第一次去首都北京是给家乡河代言,向全国人民讲述我们家那条河的故事。”回想起这件事,李良森充满了骄傲与自豪。
“记得我们小时候,但家庙河河水特别清,岸边绿草茂盛,鱼虾多而肥,放学时我总爱和小伙伴们去摸鱼捉虾,在清澈的水边嬉戏玩耍。”李良森告诉记者,可随着乡村的发展,河边的垃圾多起来了,河水也变浑浊了。“那些年,群众的护河意识还没那么强,治理跟不上,这条河慢慢变了样。”但家庙河不但失去了往日的清澈,更糟糕的是,每逢雨季,河水暴涨,农田被淹,导致粮食歉收。“河道年久失修,淤塞不堪,发大水的时候树枝和泥沙一起从上游冲下来,垃圾挂在枝头,别提有多乱了。”
河湖长制推行以来,霍山县对但家庙河展开了综合治理。“其实最初整治时,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阻力。”圣人山村书记刘玉林告诉记者,一些涉及要占用田地的群众不配合,大家心里犯嘀咕,不知道要怎么整治,也不知道会整治成什么样。但镇村干部对治河坚决笃定,因为如果再不整治,这条河可能真的就年年涝、年年荒了,损失不可估量。大家通过苦口婆心的解释宣传,最后,终于取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让家乡河真正成为乡亲们的幸福河,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你看,我们这块风景不错吧,站在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河水呀,清亮亮地缓缓流淌,心情就格外舒畅。”刘玉林经常会去风景优美的沿河步道走一走,听着清脆的鸟鸣,看着岸边的郁郁葱葱,心情十分舒畅。“原来河道宽窄不一,水草树枝堵塞河道,汛期发大水很容易漫坝,即使不发大水,我们也会内涝。”刘玉林解释,河道不畅,在水位上升时,不能及时过水,就会倒灌,造成村里一半以上的农田内涝。“去年汛期有一次雨下得又大又急,我就担心会不会发大水,后来一看,水位在堤坝下一点,得亏新整治的,要照以往肯定要漫坝。”
记者从霍山县水利局了解到,但家庙河是霍山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项目建设的一部分,是项目涉及8条河中的一条,全长14.4公里,其中核心段长3.7公里。项目从2022年7月开工,至2024年4月完工,主要治理内容为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新建巡堤路、人行步道、打造人文景观节点等。
“你看到的这个新建大垅台遗址公园,就是我们在前期调研时发现的一个当地商周时期遗址,于是给保护起来了,我们还听取了百姓意见,建了河长制主题公园,建设亲水便民的设施,种植乔灌木乌桕等,通过幸福河建设,给老百姓一个家门口的‘诗和远方’,附近居民有了散步休闲的好去处,获得了大家一致好评。”霍山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技术负责人吴艳向记者介绍,“整个但家庙河治理投资近1.5亿元,设计建设过程中,我们对河流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证,很多地方吸纳了当地居民的意见建议。”
据介绍,结合当地的人文历史、产业特色和旅游导向,他们对但家庙河精心设计、精细施工,认真把控每一个细节,在保障防洪保安的前提下,改善水质,提升人居环境,带动当地的产业和旅游发展。同时,以水为本,探索“多元管护”的霍山模式,建立县、镇、村三级管护体系,健全完善河湖渠库养护制度。作为全省第一个县级实体化水利投融资主体的安徽大别山水利投资有限公司,以投融资方式配合县财政为但家庙河管护提供资金保障,每年投入43.5万元委托第三方公司实施养护,并对第三方进行季度考核,考核结果与管护资金兑付挂钩。
现在的但家庙河,春有花,夏有绿,秋有红叶,冬有雪,清澈的河水浇灌着农田,沿河两岸已成为瓜果飘香的“绿色宝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河流淙淙,山林披绿,风光焕然一新,昔日淤塞狭窄的“问题河”转变为水清岸绿景美的“幸福河”,优越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当地政府大力鼓励群众发展特色农业,农民种下了李子、草莓等作物,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采摘。当地创新“生态+文旅”模式,沿河打造景观步道、亲水平台和乡村文化节点,河流慢漂、水上乐园、智趣田园……串联起绿色农业产业园与红色旅游基地,带动周边村民增收,形成“以水兴产、以水富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但家庙河的变化,不仅让我们旱涝不怕,吃上了放心的粮食,还让我们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在李良森的心里,水清鱼跃、碧水相连,河道里流淌的不仅是水,更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采访札记
“河”护乡愁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近年来,随着幸福河湖建设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群众身边的家乡河发生美丽蝶变,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人逐水而居,城因水而兴,水是一座城市的重要承载。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家乡河湖,无论你长多大,走到哪里,她永远在你的记忆里,当你回到小时候嬉戏过的水边,是否希望看到她依然在那里碧水微澜、水鸟翻飞,静静地等待着你。
幸福河湖,滋润民生。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人们对优美的生态环境有着越来越多的期盼。去年以来,我市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河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2平方公里,22个水质国考断面、26个省考断面达标率均为100%。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用水总量、用水效率、生态流量等管控目标全面完成。截至去年,我市已累计建成淮河流域幸福河湖4条、省级幸福河湖26条。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而言,近年来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不仅天更蓝了、绿地变多了,大大小小的湖泊、河流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河湖水流活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成为群众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从大江大河到小流小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是永恒之道。当每一条河流都成为幸福生活的载体,那么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将更亮、成色将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