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强化农村供水保障增进民生福祉
水润民心,泽被万物,喝好水、用好水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而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与增进民生福祉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市将做好农村供水保障工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任务全力推进,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饮水安全问题的底线,持续构建县域统管、设施完备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十三五”期间,我市完成投资24.37亿元,进一步以乡镇为单位新建和改扩建规模以上水厂,大力实施供水管网延伸,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十四五”期间,目前已完成投资23.2亿元,优先实施城乡一体化和区域规模化供水,加快山区小型和分散供水工程升级改造,不仅进一步保证农村居民饮水安全,还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改厕、洗涤、环境卫生等用水需求。
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已建成运行农村集中供水工程625处,日设计供水规模达64.5万吨;分散供水工程1.16万处,主要集中在深山区海拔较高处。全市农村供水人口498.07万人,其中,集中供水人口484.85万人,分散供水人口13.22万人。
坚持规划引领。按照“城乡供水一盘棋”思路,市本级和各县区在《农村供水保障“十四五”规划》基础上,细化编制《农村供水保障提升实施方案(2023-2025)》,计划利用3年时间投资32.4亿元,通过新建、改扩建202处农村供水升级改造工程,到2025年底,提升农村集中供水人口至494.05万人,降低分散供水人口至4.02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以上,规模化供水人口比例达到94%以上,全面解决农村供水各类问题。
完善工程体系。坚持“建大、并中、减小”,因地制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小型供水、分散供水安全化。2021至2023年,全市完成投资18.01亿元,实施农村供水升级改造工程168处。2024年以来,全市完成投资10.11亿元,完工92处、在建19处、正在施工挂网2处,预计今年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2%以上,农村规模化供水人口比例达到91.7%以上。
加强建后管护。建立完善建后维护投入机制,深入分析各地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维护的轻重缓急,科学制定年度方案并组织实施。2021至2023年,全市完成投资1.08亿元,实施1841处维修养护项目。2024年,全市落实资金2261万元,完成维修养护项目474处,及时发现消除“带病运行”的供水设施,保障工程良性可持续运行。
深化运管改革。市政府及各县区政府出台农村供水运营管理体制改革相关文件,稳步推进农村供水运营模式由“个体私营”向“县域统管”转变。目前,全市共625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2023年底已纳入县域统管178处。2024年,计划将259处工程纳入县域统管,已纳入239处,正在纳入20处。剩余188处工程,2025年底前全部纳入县域统管。
抓好问题整治。近年来,我市开展多轮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运行管理、供水服务等方面问题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改。2024年,按照中央、省、市关于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部署,我市聚焦农村供水领域,全面复盘今年以来3110件群众投诉办理情况,现场抽查2021年以来26处工程建设情况,梳理分析393处工程招投标情况,发现移交问题线索11件,累计退回群众超额收费770余万元,涉及用水户6743户,工作成效受到省纪委监委认可,在安徽纪检监察网进行报道。
提升供水服务。市本级及各县区均开通农村供水监督举报热线,625处集中供水工程均设置供水服务电话,逐工程编制运行管理手册、应急预案等,突出抓好居民集中返乡和干旱、洪涝、雨雪冰冻等特殊时期供水保障工作,建立完善“物资机械齐全、应急队伍充足、技术支撑到位、行业监督有力”的突发事件处置机制,有力维护供水形势整体平稳。2024年春节期间,为应对人员集中返乡和多轮寒潮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市水利局抽调35名同志分赴各县区加强督导,各县区组建167支应急抢修队伍分片区下沉,24小时接听处理群众诉求,及时抢修2067处供水故障。夏季高温期间,市水利局联合水处理技术单位组成2个工作小组,赴汲河流域水源水质易变化的7座水厂进行指导和值守,采取前置消毒、预氧化等措施,确保供水水质稳定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