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春潮涌 守护“幸福水”
——我市农村水利水电高质量发展侧记
在江淮大地这幅广袤的画卷中,水以其独特的灵动性,呈现出不可或缺的绚烂色彩。而对于六安这座山水城市来说,更是如此。淮河、淠河、史河、杭埠河、汲河、沣河、丰乐河“一干六支”纵横交错,蜿蜒数百里,六大水库犹如玉带明珠,璀璨生辉。
春江潮涌,奋勇向前;治水兴水,万象更新。一曲曲以水写就的幸福旋律,回荡在皖西大地,这背后,是每一个铿锵坚实的追梦脚步,是每一次光彩熠熠的努力拼搏,是每一滴闪耀光芒的奔跑汗水。
“圆舞曲”——兴水护水演绎民生幸福
对于金安区张店镇柽树庵村的何传志来说,今年春节和去年相比,用水方面的变化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舒心。“前年农历腊月二十八,正是洗洗晒晒迎新年的时候,停水了,本来水头就小还停了,你说这闹不闹心。”提起最近自来水的变化,何传志非常满意,“原来一提起用水就头疼,水流就像线一样,太阳能热水器水根本上不去,半天都上不满,现在10分钟就上满啦,打开水龙头,水柱直冒,你看,这水流可让人喜欢?”
“去年正月十一,我们问诊把脉,决定彻底解决这个‘老毛病’。”金安区水利局分管副局长余涛告诉记者,2024年,金安区投资1000万元实施中店加压站改扩建项目,大幅提升中店镇仓房村、杨公庙村、长岭村、椿树岗村及张店镇柽树庵村、白塔寺村共计1.5万人用水高峰期供水能力。去年11月底,该项目正式完工并投入使用,群众终于告别用水高峰期水量不足问题。“今年春节期间供水非常稳定,没有收到一件投诉。”余涛说。
古碑自来水厂
无独有偶,这个春节对于金寨县南溪镇余山村虎湾组居民同样印象深刻,他们在这个春节前全部完成接水入户,彻底告别了过去挑水吃的局面。“原先地势高的地方,自来水无法送达。”南溪镇组织委员李树森介绍,此次管网改造采用增压泵,通过一级一级泵送的方式,将水送到地势较高的群众家中,让他们也能用上自来水。位于皖西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小型及分散供水工程在持续干旱季节水源保证率较低,为进一步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金寨县自2022年10月开始大力实施农村供水升级改造工程,因地制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小型供水规范化,让“幸福水”成为金寨县农村饮水的新常态。
紧盯“小切口”,守护“幸福水”。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农村供水保障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投资10.11亿元实施113处农村供水升级改造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6%,规模化供水率达92%。加强农饮工程管护,实施474处维修养护项目,规模水厂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20%,智能水表覆盖率提升至59%,33座水厂建成省级标准化工程。深化运营管理体制改革,收回239处工程经营权,4个县区实现农村供水县域统管。及时处理供水问题投诉反映,省级以上投诉逐年减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进行曲”——全力以赴赋能灌区改造
春鼓催征,乍暖还寒的天气挡不住一场火热的“奔赴”。
初春时分,丝雾般的阳光仿若给大地披上一层金纱,照在淠史杭灌区(金安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现场,施工人员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机器的轰鸣声,仿佛是大地的脉搏,强劲而有力;工人的喧嚣声,如同春风拂过麦田,带着生机与希望,两种声音交汇演绎,谱写出一首催人奋斗的进行曲。
“你看,这个矩形衬砌渠道是为了适应切岭地形而设计的,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切岭段高边坡因滑坡导致的渠道堵塞,保证渠道输水畅通。”金安区水利局灌区改造项目专班工作人员时奇奇站在椿树镇高岗寺大桥上,指着桥下的双河分干渠向记者介绍,本次灌区改造主要通过对干渠以下、斗渠以上的分干渠、支渠、分支渠等输配水工程进行改造及建筑物配套,提高骨干灌溉工程完好率,从而有效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通过配套管护设施建设,推进灌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升骨干灌溉工程配套设施完好率;加快信息化升级改造,实现灌区输水、配水、量测水的智能化控制和综合调度,努力打造“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
椿树二级站西支渠
远远望去,一渠碧水,蜿蜒流淌,穿渠道、入田间,润绿了麦苗,唤醒了桃花,一片好风光。
“去年,我市金安区荣获水利部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双试点创建名额。我们计划总投资36亿元,利用4年时间,通过灌区现代化改造、深化水价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优化水资源配置等有力举措,在水稻主产的丰水地区,探索灌区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袁绪汉告诉记者,当前55条渠系改造、8.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开工,农业用水管理办法等7项制度办法起草完成。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我市完成投资15.33亿元,实施33处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去年,我市落实资金10.73亿元,其中争取国债资金7.41亿元,实施7处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年度投资和工程体量创历史新高。
“交响曲”——绿色转型奏响生态乐章
记者了解到,我市是全省最早开展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的地级市,早在2019年4月即已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启动小水电绿色发展综合评估工作,累计投入清理整改资金1.45亿元,将全市231座农村水电站纳入清理整改范围。截至2020年10月,我市相关县区均提前完成销号工作,销号完成率100%。“十四五”期间,我市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总要求,积极转变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积极开展绿色小水电创建工作,绿色小水电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自2018年金安区九里沟水电站、金寨县梅山和响洪甸水电站成为全省首批通过国家级绿色小水电认证电站以来,截至2024年底我市已有27座小水电站通过认证,占全省绿色小水电站总座数的70%。
九里沟水电站
为充分发挥绿色水电的示范作用,为小水电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续动力,我市于2018年启动国家绿色水电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示范区创建,我市建立了县区为主导的水电产权(股权)流转平台并出台相应的扶持、托管、交易政策,改变了水电企业原有相对封闭的产权(股权)交易环境,实现了水电企业公开公正、透明交易。”市水利局副局长刘芳芳介绍,“我市霍山县率先建成智慧水电系统,通过集控中心的24小时监控值班和一体化管理信息平台的统一实施,以及机器人故障巡查等新科技手段,该县实现了对入库电站运行维护的全方位智能管理。”
一直以来,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以绿色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通过实施小水电清理整改、农村水电现代化改造、国家小水电绿色示范区建设等项目,全面推进小水电行业在新常态新形势下的新发展。“十四五”期间,全市新(续)建农村水电站3座,新增装机容量1.9万千瓦;完成农村水电现代化改造项目14个,新增装机容量1.6万千瓦,年发电量增加9000万千瓦时;完成河流生态改造27条,消减河道脱水段299.56公里;100座小水电站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价(全市1000千瓦以上农村水电站全部完成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27座农村水电站获评“国家级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称号;全面完成小水电清理整改验收销号工作,退出电站23座,整改电站208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