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局长谈节水】舒城县水利局局长赵旭:刚性约束与精细管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议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舒城县水利局 发布时间:2025-08-13 16:37
字号:

刚性约束与精细管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议

舒城县水利局局长    赵 旭


水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生物的结构组成。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需求,还是农业、工业和能源生产等各个领域的重要基础。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水资源的浪费、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水污染等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全球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断减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已经严重制约了工农业生产、城市化进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这一战略强调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原则,通过优化用水结构、转变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等方式,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管理,具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落实“四水四定”刚性约束​​

政府层面要将水资源刚性约束纳入“十五五”地方发展规划,建立水资源承载力预警机制,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明确区域用水总量和地下水水位控制指标,对超用水总量预警地区暂停新增取水许可。推行“以水定城、以水定产”规划原则,将节水作为城市发展、产业布局的前置条件。完善用水全过程监管体系,推广取水在线监测与智慧水网平台,实现水量、水质全要素实时管控。

二、聚焦重点领域,分类突破节水瓶颈​​

​​(一)农业领域。农业用水占据总用水量的比例较大,农业节水措施涉及面广,改革具有局限性,需要稳步实施,循序推进,逐步实现节水增效的目标。可以采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与提升高效节水技术并重,易旱地区压减高耗水作物种植,推广旱作农业与喷灌、微灌技术,配套水肥一体化智能系统等优化措施;同时,应加快推进农业用水权改革,逐步完成用水权分配和提升计量设施安装率,做到按需供水、按量取水。大力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加强灌溉渠道治理和节水调水工程改造,减少输水损失,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二)工业领域。工业节水减排不仅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着重要意义,也对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产生积极影响。由于工业企业用水形式和用水周期具有多样性,因此,工业领域节约用水首先应根据地域特色摸清企业集中生产类型和用水形式,在掌握本区域企业规模、生产要素和用水情况等基本信息后,有针对性的选择切实可行的节水模式和节水技改等方案。其次,工业节水更侧重于生产废水循环利用,鼓励串联用水、分质用水,实现一水多用和梯级利用。根据用水定额开展工业企业水平衡测试,测定企业用水效率,从而推动节水型设施技能改造,完善企业节水管理制度,建立智慧用水管理平台。除此之外,还应推广“节水贷”“合同节水管理”等新型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和技术服务,实现节水改造系统性、全面性和科学性。

(三)城镇领域。城镇用水包罗万象,既有城镇居民家庭生活用水,又有公共机构、服务业、建筑业等集中用水。实现城镇节水降损,压减城镇综合用水量需分类施策,管理上要从严从细,用水上力求精打细算。全方位抓好计划用水、管网漏损控制、合理分配城镇用水时段及水量,加大节水宣传力度,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需要全社会各行各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多措并举才能加快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整体步调。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统筹协同、凝聚合力、齐抓共管。在管理方面,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强化取水管理,规范取水行为,严格节水管理,健全用水定额体系;在科技方面,加强节水技术研发,普及节水器具,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水资源利用信息化平台,实时掌握水资源使用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在宣传方面,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作用,特别是在学校、公共场合加强宣传,让节约用水理念深入人心。积极探索积分制考核模式,对节约用水做的好的商业服务和公共机构实行年度积分考核,以积分兑换相应用水权或给予奖励。

三、拓展再生水源,激活非常规水潜力​​

非常规水源的综合利用一直是节水领域的空白地带,其中属污水处理厂尾水利用最为普遍,经统计每年城镇污水处理厂产生的中水占用水量的60%左右。由于受节水理念和中水综合利用成本等因素限制,存在非常规水资源制度体系不完善、处理规模偏小、利用途径相对狭窄等问题,整体工作进展缓慢,中水利用率普遍较低。但从水资源开源节流和水环境保护角度考虑,对非常规水进行综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同时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改造中,应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将非常规水利用项目纳入其中。积极推动污水厂提标改造、配套输水管网建设等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提升非常规水源在城市公共绿化浇灌、道路冲洗等方面的利用率。积极开展雨水收集系统建设,推动海绵城市创建,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改善城市的社区环境和生态平衡,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深化体制改革,创新政企联动机制​

(一)完善政府主导、水利牵头、行业分工负责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管理体制。地方政府及其发改、水行政主管等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履行职责,强化监督检查,抓好本地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各项任务的落实工作,将节水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政绩考核。

(二)深化水价改革经济杠杆,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行居民阶梯水价、非居民用水及特种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稳步推进水资源税改革进程,落实节水税收优惠政策。推进地区间、行业间、用水户间等水权交易,实现节约水量跨区域、跨行业流转。鼓励取水权人通过节约使用水资源有偿转让相应水权,以用水权流转促进用水效率和效益提升。

(三)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投资力度,强化配套资金落实措施,用足金融优惠政策,积极开展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融资支持水利建设。鼓励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参与有一定收益的节水、供水项目建设和运营。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需贯穿“取、供、用、排”全链条,通过刚性约束、精细管理,倒逼发展转型、技术创新驱动效率革命、市场机制激活产业动能,方能破解“水困局”,筑牢高质量发展水安全屏障。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