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读】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水网建设规划》的通知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水利局发布时间:2024-04-25 17:30
字号:

2024年4月25日,六安市政府发布了《六安市水网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就《规划》出台背景和依据、起草过程、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相关事项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和依据

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明确提出要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为重点,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互联互通,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加快形成“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2023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2023年7月,安徽省政府批复《安徽省现代水网建设规划》。

六安治水历史悠久,水利工程众多,是名副其实的“水利博物馆”,经过长期不断努力,六安市水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近年来,颠覆传统认知的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水旱灾害趋多趋频趋强趋广,极端性、反常性、复杂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六安对标对表水利高质量发展要求和现代化建设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迫切需要制定《规划》,统筹解决新老水问题,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水安全保障。为贯彻落实《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安徽省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市水利局组织编制和起草了《六安市水网建设规划》。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六安水网是省级江淮丘陵水网的重要组成,是衔接省级水网、向县级水网延伸的重要纽带。《规划》是贯彻党中央关于治水事业决策部署、服务安徽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的战略要求,《规划》的制定有利于系统解决我市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加快构建现代化六安水网、推动六安水利高质量发展。

三、起草过程

“十四五”以来,为系统谋划全市水网建设,市水利局积极开展《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规划》编制单位,先后组织县区座谈,召开专家研讨会,主动征求公众意见、听取专题汇报等,系统梳理我市水利发展存在的短板弱项和解决措施,不断充实《规划》内容,同时与省水利厅充分对接,邀请省级专家指导帮助,高起点高质量编制《规划》,积极落实省级水网建设任务要求,争取我市更多水利项目纳入省级以上规划盘子。

四、工作目标

《规划》基于全市基础条件,对上与省级骨干水网主动衔接,对下向县级水网延伸覆盖,着力构建三横四纵输水之“纲”、织密百河千渠联水之“目”、打牢千库万塘蓄水之“结”的六安水网格局;到2025年,六安水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水网骨干工程格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六安水网基本建成,基本实现六安水利现代化和河湖安澜、人水和谐目标;展望到2050年,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网络高度完善,现代化六安水网体系全面建立。

五、主要内容

总体思路:《规划》立足"流域治理+区域统筹"理念,聚焦防洪、供水、生态、智慧四大体系,以江淮分水岭水资源配置为核心纽带,构建"一轴两翼、三横四纵"骨干水网格局。通过实施总投资约1000亿元的四大行动(防洪排涝能力提升行动、节水控水提效行动、水网骨干工程建设行动、河湖生态复苏行动)九大工程(江淮分水岭水资源配置工程、大别山革命老区(六安)城乡供水工程、合六淮城市供水水源工程、淮河中游综合治理工程、主要支流治理工程、巢湖流域防洪综合治理工程、现代化灌区建设工程、大别山水库源头区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重大水利工程数字孪生工程),形成"排水畅通、蓄水安全、输水顺畅"的现代水网体系,实现防洪减灾、资源调配、生态涵养、智慧管控四大能力跃升。

规划原则与地方特色:1.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坚持“生态立市”,将大别山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河湖生态修复作为核心任务,划定河湖生态空间管控红线,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体现“两山”理论在水利领域的实践。2.全域统筹与系统治理。统筹防洪、供水、生态三大体系,打破行政边界,按流域单元协同治理。例如,针对淠河、史河等跨界河流,强化上下游防洪联合调度与生态共保,避免“碎片化”治理。3.民生导向与城乡融合。聚焦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覆盖率2035年达35%)、农村水系连通等民生工程,缩小城乡水利基础设施差距,助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

重点任务:1. 防洪减灾体系升级。推进淮河干流治理、中小河流系统整治、城西湖/城东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破解“蓄泄矛盾”。构建洪水预警与风险管理体系,强化超标准洪水应对预案,体现“韧性城市”理念。

2. 水资源配置优化。依托引江济淮、合六淮输水通道等工程,实现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丰枯调剂。通过响洪甸引水等工程保障城区供水安全,推动农村规模化水厂建设,破解城乡二元供水结构。

3. 生态保护修复创新。实施淠河总干渠-滁河干渠清水廊道治理,恢复水系自然连通性。对重点河湖实施生态流量动态监测与调度,保障河道生态基流。

4. 智慧水利与数字孪生。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如淠河、史河),构建“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平台,响应国家“十四五”智慧水利建设要求。

实施效果:实现饮水保证安全、洪涝总体可控、用水高效可靠、河湖生态良好,为六安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具备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六、创新举措

(一)顶层设计更科学。《规划》坚持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一体化推进,科学谋划水网顶层设计,积极融入省级水网,协同推进县级水网,为我市水利高质量发展和重点项目向上争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融合发展更明显。《规划》以建设现代化水网体系为基础,推动水利水运、水农、水旅协同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水利保障。

七、保障措施

六安市将充分发挥市重点水利工程调度机制,从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落实落细工作责任、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坚持“两手发力”、宣传推广水利科技、提升人才队伍素质等方面保障规划有效实施,形成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合力。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