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水利局杨集村驻村工作队2024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计划
2024年,杨集村驻村工作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紧紧围绕“健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的工作职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筑新发展格局,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坚持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过渡期内“四个不摘”的要求,全力保障脱贫户帮扶政策稳定并合理调整优化,强化脱贫成效监测,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团结带领村两委谋划村级建设和产业项目,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壮大村级产业,提升治理和服务水平。
一、健强村党组织,坚持党建引领
1.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建立学习型村党支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四联四帮”常态化制度化,定期召开支委会、支部大会、党小组会、主题党日、“四议两公开”会议,规范党内教育和组织生活,加强党员日常管理,引导党员增强党的意识、纪律意识、责任意识,做表率,对发生在群众身边、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作风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切实提高支部凝聚力、战斗力。
2.加强党员日常管理。一是加强与党员的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党员的基本情况,建立台账,了解党员的思想动态,做好政治思想工作。二是开展好支委会和党支部组织生活会,经常加强党的先进性和廉政教育,抓好队伍建设。三是明确党费上缴的规定,做好党费收缴工作,按时上缴到上级党组织。四是转接好“出”、“进”党员的组织关系,加强服务。
3.创新学习形式。充分发挥“互联网+党建”作用,依托各类APP,引导党员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微量学习”。积极探索开展“互联网+党建”,利用腾讯会议APP,使用“云会议”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保障外出务工党员“零”时间成本和“零”经济成本参加党组织生活,提高党员的参会率。在主题党日活动中对“四联四帮”工作进行考核点评,量化积分作为党员评星挂星、民主评议的重要依据,培育和挖掘先进典型,强化党员创先争优意识。
二、推进强村富民,引领产业发展
4.大力发展集体产业。坚持因地制宜,找准定位。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发挥区位优势,着力为镇区、中心城区提供优质农产品、优美休闲地,当好镇区、中心城区的米袋子、菜篮子和后花园。守好村级现有产业,强化村级光伏运维,利用村级公益岗位承担产业运维工作,确保效益稳定发挥;细致开展白山羊养殖,强化成本管理核算,严格做好防疫,确保年出栏白山羊1000头,为村集体创收14万元,在此基础上开展羊肉深加工产业,提高分级包装、贮藏保鲜和精深加工水平,进一步提升村级产业附加值。谋划发展新产业,开展皖西大白鹅养殖项目,聘请村内具有丰富种养殖经验的农户做技术指导,雇佣村内闲置劳动力(脱贫户优先)负责产业的日常工作,拉动就业,稳步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群众增产增收。
5.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利用村级劳务公司,将原来零散的、自发的、无序的务工就业,转变为有组织派遣、有效对接、有稳定就业的规范劳务产业,有效盘活贫困劳动力资源。积极争取省、市、县农业产业强村项目,将产业留在村里,开展“以工代赈”工作,组织农民参与村内道路建设、农村绿化等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多元化就业。开展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咨询等服务,积极联系镇村在外经商的个体户和企业主,了解其用工需求,鼓励村民外出务工、投靠亲友。
三、提升治理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6.加强网格化精细管理。做好网格划分工作,选优培强村组网格员。将各村民组组长、村两委成员、及在村内有威信的一般农户吸纳到网格员队伍中,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同时明确网格员职责,定期召开村组网格员培训会,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与网格员的联系,及时了解村内事务,积极发挥网格员作用,协助村两委开展日常工作,协调解决村民矛盾,传达上级政策。
7.补齐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积极争取“农村四好路”建设、小型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按照“群众参与、村申报”等程序,积极充实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
8.进一步提升村级公共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工作,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发挥村级公益岗位的作用,进一步优化公益岗位管理办法,落实岗位责任和末位淘汰制度,促进公益岗位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发挥实效。持续开展改厕工作,进一步排查和上报改厕任务。加强村两委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党群服务中心为民服务能力。加强思想、文化、道德、法律宣传教育,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弘扬传统美德、树立文明新风。
四、巩固脱贫成果,拓展帮扶成效
9.保持现有帮扶政策稳定。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确保96户255人脱贫人口各项现有帮扶政策得到有效延续或合理调整,鼓励脱贫人口发展到户产业,落实村级公益岗位向脱贫人口倾斜制度。积极为有实际困难的脱贫人口争取教育、医疗、住房及饮水安全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全面落实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性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
10.加强“救急难”保障服务。建立村救急难互助会。广泛动员,吸引爱心人士加入,重点将村两委成员、各村组组长、村贤、乡贤纳入到村救急难互助会中,以便及时发现年老体衰、大病重残、智障失能、突遇灾害等困难家庭,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办、代办等志愿服务,对困难群众“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并设立救急难互助基金,将社会捐款、政府扶持资金、村民捐款用于此类群体的救助当中。贯彻落实相关救助政策。积极为急难家庭、个人申请冬春救助、大病救助、临时救助等政策,利用相关医疗商业保险争取补贴,提供经济支持。
11.进一步拓展帮扶工作。重点对低收入人口开展监测与帮扶。对低保对象、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做到主动发现。对纳入监测的困难人口及时安排帮扶人员,有针对性的争取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积极为困难群体争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代缴服务,开展留守、孤残儿童关爱保护活动。筑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按规定积极申报纳入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范围,做到应保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