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全域统管守护农村“水龙头”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霍山县水务局 洪 勇 褚书林 发布时间:2025-09-17 15:08
字号:

霍山县位于安徽西南部、大别山腹地,是淠河发源地及“中国好水”优秀水源地。全县总人口36.25万,其中农村人口占87%以上,地形以山地为主,农村供水曾长期面临“小、散、弱”的困境。近年来,该县以城乡供水一体化为核心路径,全面推行农村供水县域统管,成功实现从“多头管水”到“一龙治水”的转变,切实推动农村群众从“有水喝”迈向“喝好水”。

“政府+市场”双轮驱动,构建统管新格局

面对山区供水工程分布分散、管理难度大、水质稳定压力突出等问题,霍山县坚持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探索出一条城乡统筹、集约高效的供水管理新路径。

2021年,霍山县成立安徽大别山水利投资有限公司,整合原属住建部门的县城自来水公司,实现城乡供水“一个主体运营、一个标准服务”。通过专项债、项目贷款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打造可持续的“资金池”,强化资源整合与资金保障。县发改委牵头制定并印发《关于制定霍山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自来水价格的通知》,统一核定农村水价,遵循“覆盖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原则,进一步规范水费收取,增强系统运行可持续性。

在此基础上,全县实现了“五个统一”:统一行业主管,由县水务局集中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统一规划设计,推动城乡供水协同发展;统一工程建设,依托水投公司实施融建管一体;统一信息管理,建设智慧供水服务平台;统一运行主体,所有农村水厂由水投公司统管经营。


(2024年投入运行的日供水规模10万吨的城乡供水一体化第三自来水厂)

“延伸+升级+补短”三步走,实现供水全覆盖

霍山县结合畈区、山区不同地域条件,累计投入10.28亿元,分三个阶段推进供水工程建设

延伸阶段将城市供水管网延伸至周边乡镇,构建“城乡一体、多源互补”新格局。2022年完成的一期工程覆盖8个畈区乡镇、47个村,水费收入由不足200万元提升至近600万元。2023年11月,新建的第三自来水厂(日供水10万吨)正式投运,全面实现“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

升级阶段对山区乡镇私营水厂实施提质改造,推进规模化供水。2024至2025年计划新建规模水厂29处,覆盖14.32万人,目前24处已完工,5处在建。

补短阶段针对高山、偏远散居农户,2025至2026年计划投资0.6亿元,实施40处小型供水工程提升改造,惠及1.5万偏远群众,进一步提升用水质量。


(2025年投入运行的日供水规模2000吨的东西溪镇水厂)

制度+资金+技术”三重支撑,保障长效运行

健全机制出台多项制度文件,明确政府、行业、运行管理“三个责任”,落实工程运行、水价形成、财政补贴“三项制度”,为长效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资金保障县财政每年安排约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供水工程维修养护,确保设施持续稳定运行。

智慧赋能搭建城乡供水智慧平台,全面安装远传水表,实现从水源到水龙头的全流程智能监测与数字化管理。


(2024年建成的霍山县城乡供水一体化智慧化管理服务平台)

县域统管成效凸显,群众获得感提升

实现“两升两降”,用水条件显著改善规模化供水人口覆盖比例提高30%,自来水普及率提升16%;分散供水工程数量及覆盖人口分别减少70%和90%,供水集约化、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

群众满意度提高,诉求投诉明显下降2025年,12345热线供水类工单量同比下降20%,安装自来水投诉量下降60%。

服务体系持续优化,管理机制日益健全13个乡镇设立服务站点,配备32名专业员工和46名村级水管员,服务覆盖至“最后一公里”;建立“15分钟响应、2小时到达、4小时办结”应急抢修机制;统一服务电话,提供24小时咨询与投诉受理;将考核结果与经费补助、人员绩效挂钩,持续推动服务质量提升。


(霍山县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与儿街镇凡冲村百姓与城市人一样饮用上“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的自来水)

随着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县域统管模式的深入推进,霍山县正着力打造山区农村供水“3+1”建管模式样板县,通过一系列改革实践,有效破解山区农村供水管理难题,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水动力”。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