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日报:“河长制+脱贫攻坚”的化学效应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皖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0-07-01 14:51
字号:

河长制与脱贫攻坚,是两个没有交集的概念,两者相遇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治水思路,通过推行河长制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的模式,既保护了河湖生态,又有效提高了贫困户的收入,在家门口吃上了“绿色饭”,逐步实现美好生活与优良生态的双赢。
    新身份——我是河湖保洁员
  碧水流淌,青山倒映,夏日的金寨县麻河汤汇街道段,岸边郁郁葱葱的树木,映衬着老区特有的红星路灯,蓝的天、清的河、绿的树、红的花,一幅“河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画卷尽收眼底。
  对于金寨县南溪镇横畈村小河组的漆祥芳来说,自己有一个新身份——河湖保洁员。漆祥芳家中5人生活,孩子要上学,80多岁高龄且患有慢性病的公婆要照顾,夫妇俩无法外出务工,家庭生活困难,2015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家门口多了一个稳定的增收渠道,漆祥芳打心眼里感到满意,朴实的脸上挂满了笑容。“每个月500元,对我家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政府给了我这样难得的机会,肯定要好好把握、好好负责,把河道搞干净,不能让人看到垃圾,那多丢脸啊!”干上保洁员之后,漆祥芳充满了工作热情,河道巡查、清扫保洁、向周边村民开展宣传等成为她主要的日常工作,她管理的河道也变得干净、清爽多了。
  横畈村党支部书记曾宪新告诉记者,贫困户往往劳动能力差、健康状况不佳,河湖保洁员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就业岗位,“特别是我们这里,农村多数收入靠劳务和农业,而这份工作,帮他们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这个岗位还能‘扶真贫、真扶贫’,所有岗位从业人员都要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靠辛勤劳动脱贫,杜绝养懒汉。”据了解,金寨县在全县公益性岗位中设置了703名河道保洁员及379名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员,全部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公开、择优选聘,年增收649.2万元,按照现行国家标准,仅此一项,可以使1850人摆脱贫困,直接减贫效率达4.62%。
  其实,不止金寨,我市其他地方也在积极探索“河湖长制+脱贫攻坚”新路子,叶集区在贫困人口中公开择优选聘190名生态护河员,人均增收约300元,其他县区城乡环卫外包服务企业聘用贫困人口944名,从事日常河湖保洁工作。记者从市河长办了解到,我市将河湖长制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专门设立公益岗位,从在册贫困户中选聘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从事河湖保洁和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工作,既打通了河湖保洁“最后一公里”,又有力促进了脱贫攻坚。截至目前,全市设置河湖保洁员岗位2216个,将贫困人口纳入河道保洁员、巡河员、护河员等累计资金投入3347.78万元。
  新成效——绝迹10余年的“长嘴鱼”又现身
  除了增加贫困户收入,河湖管理员的另一大作用,是管好河道、保障水质。
  “治理和管护同样重要。”金寨县河长办负责人丁周升认为,在河长制体系下的河湖管护思路,必须是治理与管护双轮驱动。“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治理是遏制恶化趋势,使水质向好,但管护是巩固治理成果的重要手段。”
  每天早上起来,河湖保洁员张传秀背着袋子拿着竹竿,开始了例行巡河。一路上,见到两岸的垃圾和河面上的杂物,她就用竹竿打捞起来。一趟河巡完,装了半塑料袋的生活垃圾。接下来,她要做的是把它们送到村里的垃圾回收点。过去的两年里,连张传秀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捡了多少垃圾。“以前我们治理最大的困难是垃圾随意丢弃,村民为了图省事经常把生活垃圾等扔进麻河里。自从贫困户当上保洁员,借鉴精准扶贫内生动力经验,你不扔我不扔,大家都不好意思往河里扔垃圾,慢慢地就让村民改掉了陋习。”丁周升说道。
  数据不会说谎:河湖保洁员的出现,打通了河湖保洁最后一公里,使得乡镇以下的河流有人管护,为水质达标增加保障。金寨县境内国家及省级水功能区5个,监测断面6个,河流健康状况和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状况评估显示:梅山、响洪甸库区健康状况为“理想”,设县级河长的13条河流健康状况为“健康”;梅山水库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状况为“优”。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六大水库总体水质优良,连续三年我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12个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28个纳入考核的水功能区达标率92.9%,我市佛子岭水库群成功入选“中国好水”水源地,成为全国十大、安徽仅有的“中国好水”水源地。
  徐徐微风拂面,青山含黛,碧水潋滟,河流是一幅生态画廊,风景随处可见,“水变清了,网箱都拆了,垃圾都没了,史河里绝迹10多年的‘长嘴鱼’又现身了。”从小在河边长大的张家福是金寨县南溪镇人大主席、史河南溪段镇级河长,他十分感慨,“这种鱼叫黄箭鱼,个头不大,身体细长而扁,通体呈银白色。我们小时候,这种鱼经常在河里出现,但后来就很少发现了,直到现在又隔三差五能见到,让我回想起了小时候,有了一丝乡愁的味道。”   (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
  新生活——咱也吃上了“生态饭”
  有了绿水青山的基础,各地铆足干劲,让条条河水释放更多的“治水红利”,助力脱贫攻坚。
  保护好水生态环境,将旅游向纵深发展,从而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效益在金寨这片土地正在显现。随着河长制工作向纵深推进,河道整治、小流域治理等系列水利扶贫、水利民生项目开展地如火如荼,地方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开起农家乐、吃起旅游饭的群众也多了起来。
  “南流河清,斑竹园兴;保护河道清洁,珍惜公共环境。”这是斑竹园镇斑竹园村村民皮兴峰自己在新开的“斑竹小院”外设立的一块公益标语牌。80后小伙子皮兴峰,看到家门口的河道开始清理整治,知道这条河流有了河长、河道保洁员,萌发了开办农家乐的想法。“看到了河道的整治规划图,知道这条河有人负责管护了,我就觉得这一块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将来到这旅游的人会增多。”于是,在外小有成就的他回乡开起了农家乐“斑竹小院”,刚开业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小院营业额就达到了五六万元。他不仅在家乡当起了小老板,还通过购买周边贫困户的土猪肉、土鸡蛋、瓜果蔬菜,带动了贫困户增收致富。谈到未来,皮兴峰有着这样的期许,“这个农家小院因门前这条河流顺势而生,等河道整治完成后,我想开发水上休闲项目,加上周边的果蔬采摘、民宿等,让村里的群众都吃上旅游饭。”
  对于贫困户来说,有了工作,增加了收入;对于创业者来说,做好水文章,创业有方向;对于地方来说,则是让河水变清,渠道更畅,环境更美,发展乡村旅游不再是梦想。斑竹园镇斑竹园村邢湾美丽乡村点,大别山旅游通道贯穿其境,村庄内邢湾河和南流河纵横交错,自然风景优美,古树成群,良田成片。通过“河长制+脱贫攻坚”,昔日的脏乱差不复存在,成为了如今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周末旅游观光的游客能达到三四百人次。

标签:
关联信息